首页 > 

王熙凤的名字和康熙重字了,为什么不避讳呢

时间:2024-03-19 11:33:20 阅读:35139

根据中文名取英文名

王熙凤的名字和康熙重字了,为什么不避讳呢?

首先,回答本题。曹雪芹先生写于清朝的《红楼梦》中人物王熙凤之名是不需避讳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康熙是个年号,康熙皇帝名字叫爱新觉罗·玄烨。其中没有一个“熙”字。所以,就不用紧张了。再说,要杀也杀曹雪芹先生的头。哈哈,玩笑了。

在中国,这个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的国家里,避讳作为礼制中一个组成要素,早已形成一种制度,并用来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了。

避讳的原则,根据《公羊传·闵公元年》资料的记录,“春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”很有意思,尊者、亲者、贤者,尊者社会级别高于我,亲者辈分级别高于我,贤者智慧级别高于我。

看到了么,“级别”。当然还可以扩展开来,比如为死者讳。避免说死者坏话,就是国人常说的,死者为大的意思。死了就比活人大?因为死者只要不是怙恶不悛之徒,在古代,人家是会上天堂的。而天堂,自然级别大于人间。理解为,死者居住级别高于我。当然现在,多出于同情心理,而与天堂的级别没什么关系了。

级别就是古代的序。就是次弟、秩序等意。如长幼有序、序次等。别小看这个序,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全押在这个“序”之上。没有序就没有级别高低、高低尊卑,没有高低尊卑就没有了礼制,没有了礼制,儒家思想就全塌了。

《礼记·乐记》载,“天高地下,万物散珠,而礼制行”,儒家认为:万物包括人在内,象一串散落的珍珠。散珠是没法带的,要用尊卑有序之线串起来,才可以带在项脖上,遗珠才体现了其价值。人与人只有分了尊卑之序,才可以管理,才可以有合力,社会才会进步,时代才会发展。

悠悠青史告诉我们,中国是一个因家而国、先家后国的国家。原来都是从一个个部落,慢慢发展成小国,小国再并为一个个大国,大国统一成为了中国。所以,最早的尊卑出于家里,父大于子,夫大于妻。由家而国的过程中,这种家的尊卑观念不够用了,有了部落首领、有了宗祠长老、有了王、有了帝、再有了帝的奴仆——官员。

这个尊卑等级就开始重新调整扩大,有了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的说法了。“天地君亲师”,前两个是天地,后两个是人,君是天子,联系传播天地与人的关系的,算天地与人的过渡,实际上,我们知道君王也是人,但古代不这么认为。天子属于半人半仙的,特神圣。所以,它们是有等级的,不可乱序,乱序就是以下犯上,就是以低制高,就是悖逆之人,呵呵,万民公敌哈,死有余辜。你自己看着办,敢做么?

确定了等级观念这个核心的核心后,礼制可以礼冶了,然后,儒家思想的核心“仁、义、礼、知、信、孝、恕、忠、悌”就全出来了。比如说“忠”,忠是个人对国家和团体的维护的信念,这个忠就来自于“孝”。而孝,只有划分了父子之序后才可以去孝。没见过父亲去孝顺儿子,也没见过没经血缘划分父子,就去乱孝别人的。

扩大到国家之后,臣子对君父要孝,因为君就是父,君还大于父。古代君王要求臣子不去回家守孝,而在朝堂继续做事的“夺情起复”,就是君大于父的实证。孝父为孝,孝君为忠。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不死就是不忠,不忠就是不孝。同理,其他的仁恕信知都系于礼之上,大同小异。所以说,无序则无礼,礼崩则儒家思想就全塌了。

再回到“避讳制度”,很明显,避讳制度是礼制的一个派生物,它不是主要的,是系在等级观念的序上一个小观念而已。避讳的对象有几种,为君王讳,为官员讳,为圣贤讳,为长辈讳,为死者讳。

举个例,取名不得与帝王、长辈之名“撞衫”,“撞衫”者完蛋。帝王之讳称“公讳”,天下共讳之;长辈之讳称“私讳”,自个家讳就行。“公讳”是一个字都不许重,原来与帝王名讳有重的,不论人名、地名、宫名、神名等,都得改,这个没有先来后到的观念的。连“观世音菩萨”碰见唐太宗李世民也得改为“观音”,地名、人名因为犯君王名讳改了,实在不计其数。

研究“避讳”这么个小观念,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脉络,是不是很有意思?

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关注“剑雄品评文史经济”的头条号,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、现代诗歌、经济、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。原创不易(已与维权骑士签约),期待关注,谢绝盗载。

原文标题:王熙凤的名字和康熙重字了,为什么不避讳呢

原文来源:"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!"

宁夏凯盛源信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| 关于本站 | 合作伙伴 | 广告服务 | 使用条款 | 投稿指南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网站地图

本站内容均采集于互联网其他平台,如果侵犯到任何版权或隐私请及时联系我们(感谢您的支持!)24小时内承诺删除。